从一个词到一个世界:中国高等学校的创新教学
Xia Tian(Corresponding),Tianjin Wang.2024.From a Word to a World: An
Innovative Teaching at a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24(7): 130-141.
田霞(通讯作者),王天津.从一个词到一个世界:中国高等学校的创新教学[J].
高等教育与实践杂志,2024,24(7):130-141.(美国杂志)
田霞: 怀化大学
王天津:中央民族大学
中文翻译:
从一个词到一个世界:中国高等学校的创新教学
From a Word to a World:
An Innovative Teaching at a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China
田霞
(通讯作者)
怀化大学
王天津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 : 20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培养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新途径。
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为背景,对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一历史进程有三
个典型的例子:积极培养人才,寻求更深入的文化交流,推动教育改革。胡定一教授作为一
名带头实践者,敢于在课堂教学形式之外进行探索,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了
显著成效。他的创新思想对于促进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宝贵的崇高理想、民族文化和更
多的学科特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创新高等教育;民族文化与融合;东方微笑;启发式教学
2
导言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20 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涌的浪潮在中
国高等教育中培养了成千上万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代新人。胡定一教授,时年
50 多岁,是天水师范学院英语专业的开创者之一,在那几年里,他雄心勃勃地探索和创造
了一种跨学科的方法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 他设定了一项以培养大学生建立创新思维为基本
目标的教学改革方案。他还引导年轻人一方面学习专业的语言学理论,提取书本蕴含和表达
的新颖思想;另一方面,他阐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例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
界遗产名录》(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List)的麦积山石窟中“东方微笑”雕像表达的
意境。这座有着 1500 多年历史的雕像位于国际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表现了纯洁、
善良和对永恒和平的渴望。他还前瞻性地建议自己的学生阅读几本英语世界名著,40 多年
后,其中一本在 40 多年后被中国教育部正式列入青少年学生学习书籍的“阅读指导目录” 。
胡的授课风格独树一帜,他分析案例精细,举一反三,使学生深刻理解客观规律。他妙语连
珠的课堂演讲富有魅力,听者皆有欣赏一件艺术珍品的感觉。 因此,他被他的学生敬爱如父,
这秉承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理念,此乃传承于在唐朝(618-907)编撰的一部书《太公
家教》①
。
民族精神导引课程
一个民族长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的支撑力量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凝聚淬炼出特色鲜明的民族精神诸如创新、和平、友谊等。中国高等教
育改革的一个明确目标是培养继承民族精神的一代新人。
创新制胜
文明与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2005年 10 月,中国通过多年严格审查,对照 119
项科学标准的考核指标体系,选定了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和文明单位。甘肃省天水
师范学院(Tianshui Normal College)因办学成绩达标,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英语专业就是这个学院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这个专业日趋完善。截至
2023 年底,设有英语系、商务英语系、语言服务与培训中心和甘肃区域文化翻译中心等。
2013 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英语)教育学硕士。在大学语言学学科建设史上,胡定一的卓越
学术造诣、创新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管理方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引花盛开。每次站在教室的
讲台上,他都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充满激情,富有魅力,洋溢着睿智和哲理。他的教学实
践,推陈出新,如同一艘在高等教育海洋中的小船破浪远航。
推动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核力量是创新。 创新精神是胡定一传授给学生们的第一个知识
理念。他总是精心策划并适时完善教学大纲,向学生们阐述积极进取的学术思想。这个教学
大纲包括三个关键方面:基本教育要素、相关产业需求的前沿和课程的主要思想大纲。他特
别强调,学习绝不是机械地记忆英语词汇,而是建立创新思维,这需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得到检验,坚持正确,服务大众。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
。
” 胡教授的讲课从不
① 陈昌照,钟旭东,王晓帆 编,李沙白 校注.弟子规 太公家教 朱子家训[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9.
② 孔子弟子记录(约公元前 540-400),张燕婴 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22.
3
拘泥于书本,而是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他总是提醒我们,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我们必须及时跟进。知识驱动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要求个人迅速掌握新技能以拓宽视野。我们
要自觉适应日益兴起的商业生活环境,巧妙处理工作中的复杂问题,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更好
地服务社会,为未来的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胡多次表述同学们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要具
体地做好两件事。首先,要积极大胆提出新理念,探索跨学科教育的新方法。其次,同学们
需要建立国际联系,争取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这些观念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因而,他的博学得到深深地钦佩,即使他的学生们多年后也从事相似的教学工作。
学者弗雷娅·莱特-布拉夫(Freya Wright-Brough) ,菲比·哈特(Phoebe Hart)和肖
恩·马希尔(Sean Maher)等认为,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螺旋式课程结构”传输创新知
识,达到“理想学习成果的典范。
” 正如他们所主张的那样,“必须要确定在嵌入螺旋式
课程结构中的共同创造过程里如何支持学生们在实践社区中从事创新实践基础的机会①
。
”
毫无疑问,上述主张是大学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目标。值得
注意的是,上述两位学者曾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教学与学习学院和创意实践学院共同学习和工作。
学者诺里·奥利里(Noreen O’Leary),南希·萨尔蒙(Nancy Salmon)和玛丽·奥唐纳
(Marie O’Donnell) 等教授也坚信 “基于实践的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
是一种既有价值又复杂的实践模式教育。” 参加者必须 “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并确定“在
基于IPE实践之前、期间和之后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应特别强调发展“跨专业合作以
及通过会议研讨会提供的国际反馈②
。
” 实例证明,拓展国际视野是实现高质量大学教育的
关键。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教授在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的联合健
康学院、教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健康研究所等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
胡定一教授笃行思想引领行动的理念。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而不仅传授知识,乃是
一种持续的竞争力。创新就是超越陈规,开拓进取。任何超越性的业绩都是创新思维和科学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老师精心传授的真知灼见启发了学生。毕业后,所有的学生都为国内外
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一些学生在长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青少年普及教育,
培养了数千名农村急需人才。另一些学生在中国、津巴布韦、南非间开创了国际经济合作先
河,通过产业项目成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东方微笑蕴含的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底蕴是创新和生产力的基础。 中华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锤炼出一代又一代中国
人的奋斗的精神。胡教授的教学具有精辟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启迪青年大学生们思想的
鲜明特色。沿着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留存许多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如画的麦积山
石窟是其中一处旅游区,临近天水师范学院。胡时常带着他的一组学生们去参观,并让他们
脑海中留下永久的思念。
2014 年 6 月 22 日,在卡塔尔多哈(Doha, Qatar)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8 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会议(The 38th Session of UNESCO’s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上,麦积山石窟
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和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
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中
① Wright-Brough, F., Hart, P. and Maher,S. et al. 2023. Co-creative Practice Reconcil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rtiary Student Documentary Production. Media Practice and Education 24(1): 52-69.
② O’Leary, N., Salmon N. and O’Donnell M. et al. 2023.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Guide: Profiling
Readiness for Practice-based IPE.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37(1):150-155.
4
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List)。这条廊道路网“从中国汉唐
时期 (公元前202年-公元907年)的中心都城长安/洛阳一直延伸到中亚的杰提苏(Zhetysu)
地区。它形成于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一直使用到 16 世纪,连接了多个文明,促进
了贸易、宗教信仰、科学知识、技术创新、文化习俗和艺术活动的深远交流。” 廊道网络
中涵盖有33 个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各帝国和可汗王国的首都和宫殿建筑群,贸易定居点,
佛教洞穴寺庙和长城分段”等①
。麦积山拥有奇特的石窟、精美的泥塑,还有繁茂的植被和
各种地质地貌、山峰,因而被列入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首。主要景区面积 142 平方千米,
包括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和街亭温泉。麦积山石窟始建于中国古代后秦时期
(384-417),随后历经西秦 (385-400,409-431) 、北魏(386-354)、西魏(353-556)、北周(557-
581)与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宋(960-1279)、元(1271-1368)、明(1368-
1644)和清(1636-1912)12个朝代持续修建。尽管经历了多次地震和火灾,但在离地 30-80米
高的悬崖上,仍保留了194个洞穴、7200个雕塑和 1000平方米的壁画,其中发掘北朝(386-
581)的洞穴占70%以上。那些泥塑造型至今保存完好,工艺精湛,达到了早期雕塑作品的巅
峰。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t)文化的早期融合。随
后,这些融合的文化瑰宝以崭新而浓郁的中国特色脱颖而出,富有艺术魅力。麦积山的自然
植物和美丽的风景同样非常迷人,那里有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两大植物区。它们包括
分布在华北、华中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多种植物。
“其中,高等植物223属,873类,2738种,
其中苔藓植物53 属,98类,138种;蕨类植物21属,43类,92种;被子植物141 属,712
类,2456 种;裸子植物 8 属,20 类,48 种。 ” 那里还有许多野生动物, “其中鸟类 12 类,
34 属,95 种;兽类 6 类,18 属,29 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 6 类,7 属,18 种②。”
总之,他们展现了一种复杂的历史进程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麦积山石窟精美的雕塑吸引了全体游客。 当陶醉于 1596年前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之际,
胡教授提出了一个闪烁智慧的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古代雕塑是什么?” 他的学生们表达了
多种感观,例如感觉传神,丰富多彩或古色古香。胡一面赞同,一面添加了一个补充: “麦
积山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那些微笑的雕塑。 ” 然后,他特别提到第 133窟,并且详细讲述珍
藏其内的瑰宝。
第 133窟内部空间最大,留存的雕塑精品最多。微笑的小沙弥是这个石窟内最为著名的
一尊③
。这尊88公分高的雕塑呈现出他的年龄为十岁左右。这位小沙弥静静伫立,身披袈裟
且面带微笑。他的微笑从嘴角和细眉间散发开来,喜悦与羞涩交织。一尊前无古人的雕塑艺
术—“东方微笑”,惟妙惟肖,内涵丰富④
。人的情感表达本质上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
艺术品就是情感的微缩表象。这尊小沙弥的脸上是一个延续了 1500 多年的微笑,是人类有
史以来最长久的一尘不染的微笑。人类最本源的情感表达在这座雕像上显现得淋漓尽致:纯
洁无邪、美丽和善与渴望永恒安宁。
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美术学院特蕾莎·弗拉尼根(Theresa Flanigan)副
教授表述:“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情感表达之一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画作《蒙娜丽莎》(约 1503-约 1517)中的明喻。
”进一步讲,这幅艺术画作的“明喻”展示
① China, Kazakhstan and Kyrgyzstan. 2014.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
an-Tianshan Corridor.
Retrieved from https://whc.unesco.org/en/list/1442.
② National Commission of P. R. C. 2001. Maijishan Scenic Spots.
Retrieved from https://whc.unesco.org/en/tentativelists/1631/.
③ 蒲琳.佛陀微笑之路上的孤峰—麦积山石窟[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205-207.
④ 傅小凡,杜明富.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背景、风格演化及其美学意义[M].兰州:敦
煌文艺出版社,2003.
5
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情感表达,最好的理解方式是将其置于意大利文艺复
兴时期特定的情感社区中,在这个社区中,这幅肖像被制作和观看①
。 ”的确,“蒙娜丽莎微
笑” (the Oriental Smile)是古代欧洲献给世界的文化珍品,非常典型的表达了那个社会时代
人们的多种情感。人们的欣赏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认同和共鸣。然而,在麦积山石窟 133室
中,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显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无比的魅力②
。依据专家考证,这尊
佛像的雕刻年代是在中国古代北魏时期(386-534)。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后“美术三杰”之一,绘制的“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间相对于
此晚了近千年。无疑,那个小沙弥雕像呈现的“东方微笑”是更久远的年代之前的中国人奉
献给人类历史文明的瑰宝③
。
感谢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 他们用智慧把人类的本真与喜好毫无保留地镌刻在这位小沙
弥之身。子孙后代要永远传承、追求和平与安详。胡教授在石窟前教导他的学生们,话语真
诚和期望殷殷: “后来人世代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为富有微笑和爱心的一流的教
育家,把未来的青年人培养成经济建设的人才。 ” 即使大多数学生们从景点回来后或许回忆
渐淡,连同无与伦比的“东方微笑”之美④
,胡教授的谆谆教诲始终在他们的脑海里叮当作
响。因此,中华民族精神通过多元化和创新的教学代代相传。
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人类历史清楚表明,文化交流是推动文明繁荣的动力。在胡教授的指引下,大学生们深
刻地理解了文化交流形成的社会融合。
胡的教学中的大亮点之一,乃是运用新颖生动的英语创新教学,阐述不同文化在社会发
展过程中的交流与融汇。他鼓励学生们通过阅读英语经典来理解和探索多元文化融合及其社
会影响。 例如,胡教授, 在课堂与课后,用不同的方式讲述 《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 ,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
的教学目标明确与合理。从一个侧面讲,这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社会环境中寻求历史变迁,丰
富知识。鼓励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胡的教学具有名副其
实的前瞻性。2020 年,中国教育部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图书中精心遴选出 300 种图书,
正式规定为青少年学生学习书籍的“阅读指导目录” 。在这个国家层次的“阅读指导目录”
中,中国作品比例为 76.7%,外国作品比例为 23.3%。 教育部明确指出这份 “阅读指导目
录” ,“旨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 学生们应当做到“提升科学素养,打好中国底色,
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开发中心受教育部委托,承担具体
指导职责。 《汤姆·索亚历险记》在这个“阅读指导目录”中的序号为89⑤
。
胡教授的创新教学从多个层面展开。他首先简要介绍了马克·吐温,原名为塞缪尔·朗
霍恩·克莱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他在美国密苏里州东北部汉尼拔镇 (Hannibal,
现在的市)长大,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在那里流过,年轻时曾经在一艘汽船上工
作。因此,这条河成为他许多著名故事的背景,在他的艺术思维中永恒存在。他深刻地解释
① Flanigan, T. 2019. Mona Lisa’s Smile: Interpreting Emotion in Renaissance Female Portraits. Studies in
Iconography 40:183–23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stor.org/stable/27099505.
② 朋星.穿越千年的微笑——晤面麦积山石窟[J].山东教育,2020,C4:121-122.
③ 赵利强.邂逅东方的微笑[J].参花(下),2014,11:27-28.
④ 王丽华.东方的微笑——小沙弥[J].艺术评论,2021,1:F0002.
⑤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版) [D].北京, 2020 年4 月 22 日。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4/t20200422_445605.html.
6
了19世纪70 年代密西西比河谷地(Mississippi River Valley)的社会变化,正如《汤姆·索
亚历险记》所描述的那样。因此,学生们了解一些令人兴奋的历史。那是一个美国工业化和
社会变迁频繁的特殊时期。这部小说的表现了居住在那条河流两岸的各个族群的经济与文化
状态。它展示了众人的行为诸如船上的水手和顾客,地方官员,移民群体等。该小说客观上
表现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民族群体共同生活、 融合的历史进程。 正如胡的观察表述: “对
密西西比河的描述细腻和生动,月光下绵延数英里、寂静无声,令人难以忘怀,意境隽永。 ”
胡教授强调,一些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移民一样,漂洋过海来到密西西比河流域(the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那些新移民吃苦耐劳,努力工作,创造财富。通过开拓性的劳动,
许多族群融合为一体。 关于学生们的理解力,鼓励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提高他们的能力。
诚然,一次匆忙的浏览似乎是肤浅和荒谬的! 相反,他们被敦促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阅
读更多的名著。同样重要的动力是胡教授的教学,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去了位于北京的中国
国家图书馆,以获取有关这个遥远盆地的历史、经济和文化资料。读者们真切地欢迎世界著
名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他们的灵魂和他们的品味。它被广泛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发人深省。
中国移民融入美国社会
中国移民们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历史故事丰富而艰辛,显现一种坚韧和启迪意义。密西
西比河三角洲(Mississippi River Delta)下游区域是美国广阔土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
广阔的冲积平原从伊利诺伊州南部一直延伸到路易斯安那州的东南端,覆盖了超过 9 万英
里的河流和小溪,超过 300 万英亩的土地①
。古代的密西西比文化活动是北美大陆上最后一
个主要的史前区域形态,从公元700年左右持续到第一批欧洲探险家到达的时候。纵观“密
西西比人(Mississippian)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发展和定义的不同时期,玉米被认为是密西
西比人适应环境的一个核心特征。除此之外, “其他特征包括远距离交流②”和等级社会制度
的发展等。当时的文化以玉米为核心,还有豆类、南瓜和其它作物的集约种植为基础,这导
致人口“大量人口集中在沿河岸洼地内城镇③”
。
约翰·荣格(John Jung),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心理学系前名誉教授 (1962-2007),于 2016年发表长篇论文《第六章 “南方
的华人”:密西西比三角洲华人移民链》 (Chapter 6 Chinese for the South: Mississippi Delta
Chinese Migration Chains) 。他叙述了中国移民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历史。中国移民来到美
国后,逐渐移居到包括密西西比三角洲在内的许多地方。 “那片三角洲地区的华人在一大块
地域定居,其覆盖了大约100英里的地区,从北部孟菲斯(Memphis)的正下方一直延伸到南
部维克斯堡的正上方,从西部的密西西比河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丘陵地带,绵延约 20到30英
里。……三角洲华人在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④
。
”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许多中
①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Mississippi Delta Reg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ps.gov/locations/lowermsdeltaregion/history-and-culture-of-the-mississippi-delta-region.htm.
② Vanderwarker, Amber M., Bardolph, Dana N. and Scarry, C. Margaret. 2017. “Maize and Mississippian
Beginnings.” In Wilson, G.D. Compiled. Mississippian Beginnings. Gainesville, FL, USA: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pp. 29-70.
③ Anderson, David. G. 2017. “Mississippian Beginnings: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Migration, Monumentality, and
Religion in the Prehistoric Eastern United States.” In Wilson, Gregory. D. Compiled. Mississippian Beginnings.
Gainesville, FL, USA: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pp. 293-321.
④ Jung, John. 2016. “Chapter 6 Chinese for the South: Mississippi Delta Chinese Migration Chains.” In Mohl,
7
国家庭的祖辈们都信奉孔子论述:“父母在,不远游”①
, 这是一种家庭和睦和尊重长辈的
是特有的传承。然而,中国的移民潮始于 19 世纪,即清朝(1636-1912)的最后一个世纪。
很多中国人背井离乡,前往海外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又是如何发生
的呢? 在胡教授的启发下,一些学生继续地探索中国人在美国的移民历史。
19世纪 70年代,受市场需求驱使,一些美国人在南方垦殖了大面积的棉花田。棉花的
播种和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约翰·索纳尔(John Thornell)博士在 2004 年发表了题为
《在地球上最南方的地方为身份而奋斗:密西西比三角洲的中国人》(Struggle for Identity
in The Most Southern Place on Earth: The Chinese in the Mississippi Delta)的论文。如
他表述: “1869年6 月,召开于阿肯色州派恩布拉夫市(Pine Bluff)的一次会议上,棉花种
植园主们成立了阿肯色河谷移民公司(Arkansas River Valley Emigration Company)。
” 他写
道,该公司的一个决策是招募中国工人。索内尔博士曾于 2009年至2017年担任北阿拉巴马
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Alabama)教务长和负责学术事务的副校长。依据这位学者的论
文, 棉花种植园主在那个会上认为, 他们可以尝试招募中国劳工,这些劳工可能“数量庞大,
价格低廉,既能提高棉花种植效率,而且可以抵御因气候造成的疟疾。” 索纳尔博士还列举
了一个案例:“招聘人员被派往香港寻找农场劳动力。1870年, ‘圣罗别墅’号(Villa de St.
Lo)和‘查尔斯·奥古斯特’号(Charles Auguste) 两艘船载着大约400名中国劳工抵达新
奥尔良②。” 密西西比河下游河口附近的大片地区属于新奥尔良的管辖范围。于是, 其他人
纷纷效仿, “劳务承包商寻找中国移民男性作为三角洲棉田的廉价劳动力” 。1880年3月
8 日,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刊文章报道中国劳工,标题为“南方的中国人”
(Chinese for the South) 。 “种植园主正在他们的地区寻找华人劳工, ”作者说,然后总结
道:“一些中国人也许几个星期后就会被派到密西西比南部工作。”
那片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的官方文件准确记录了华工们的分布情况。 例如, “1870年
密西西比州的人口普查记录显示,波利瓦尔县 (Bolivar) 有17名来自香港的中国农场工人。 ”
另一个例子如下:“在阿肯色州,1870年登记在阿肯色州的 73名中国居民中,有 50多人是
农场工人③
。
”
中国移民们,包括一些青少年,辗转与工作在其他州,最后来到这片三角洲。那些移民
们在那里广阔的原野里种植棉花、除草和摘棉花。他们头顶着烈日长时间弯腰摘棉花。长时
间劳动一日超过十多个小时。这些劳工们居住的工房是低矮、简陋的小屋,没有清洁的饮用
水。他们只能靠少量粗劣的饮食生存下来。尽管如此,华工还是和其他人一起开辟了广阔的
棉田,生产了大量的棉花销往其他地方。
华工们来到美国是要追求他们的梦想。即便遇到重重困难,飘洋过海的那些中国人也不
怨天尤人。相反,他们承担责任去养家糊口和在土地上壮大繁衍。他们与其他国家的移民一
起,积极建设小城镇,创造新的商业。一种新生活开始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逐渐伸展。
中国传统与美国文化的共存
Raymond A., Sant, John E. Van and Saeki, Chizuru edited. Far East, Down South: Asians in the American South.
Tuscaloosa, AL, U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pp. 132–154.
① 孔子弟子记录(约公元前 540-400),张燕婴 译注.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22.
② Thornell, John. 2004. “Struggle for Identity in The Most Southern Place on Earth: The Chinese in the
Mississippi Delta.” In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edited.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Brisbane, CA, USA: Fong Brothers Printing. First published 1992.
③ Jung, John. 2016. “Chapter 6 Chinese for the South: Mississippi Delta Chinese Migration Chains.” In Mohl,
Raymond A., Sant, John E. Van and Saeki, Chizuru edited. Far East, Down South: Asians in the American South.
Tuscaloosa, AL, U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pp. 132–154.
8
胡教授创新的教学方式发人深省,一如既往地深深地激励着他的学生们。在阐释《汤
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时,他表述密西西比河谷地是印度、非洲、英国、中国等国人民共
同生活的地方,多民族经济文化相互融合。通过陆续收集和阅读了一些有关文献后,学生们
逐渐体会到胡讲述的深邃含义。
研究发现到达那片三角洲后,中国移民作为雇佣劳工首先在农场主的田地里采摘棉花。
他们凭借吃苦耐劳与机智敏捷而很快捕捉到一些潜在的商机。一些人依靠节俭和向亲戚借
款,开设了杂货铺①
。查尔斯·里根·威尔逊(Charles Reagan Wilson)教授研究了中国移民
在美国南部的历史。他提到了一位名叫王安(Wang On)的杰出华人的工作和生活。王安,祖
籍中国广东省,是一位早期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定居的著名华人。他于 1844 年出生在中国
广东省,后于 1860 年作为一名雇佣劳工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修筑横贯大陆东西海岸的
铁路。 不久,他又被雇佣来到密西西比州华盛顿县利兰 (Leland) 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采棉花。
他后来与一位黑人女子结婚。随后,他在华盛顿县斯通维尔(Stoneville)开了一家杂货店。
威尔逊教授认为:“密西西比州的第一家华人杂货店或许出现在 19 世纪 70 年代初。” 他
较为详细地表述王安的杂货店。
“他的第一家杂货店或许和这一时期的其他中国杂货店一样
——小的,只有一个房间的棚屋,只卖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肉、玉米粉和糖蜜。在他的商
店购物的人大多是在种植园工作的贫穷的非裔美国人,相对富裕的劳动者,他们在 19 世纪
后期在三角洲从事排水和伐木的工作,赚了不少钱……”面对不同的商品需求,商店最初的
经营举步维艰。 “光是买一袋玉米粉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中国店主最初不会说英语,他们
的顾客也听不懂中国话。” 但是,那些中国人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如何经营生意。威尔逊
教授赞扬:“中国小商户的辛勤工作、经营经验和财务诚信的声誉很快为他们带来了良好的
信用评级②
。
” 值得一提的是查尔斯·里根·威尔逊教授曾任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南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再如,塔克·钟(Tuck Chon)或乔治·苏(George Seup) ,出生于1912年,籍贯中国广东
省,他13岁时来到美国,投靠了大哥苏·塔克·希(Shui Tuck Hi) ,并在芝加哥这位哥哥
的洗衣店工作了几年。1929年,乔治·苏又来到了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他加入两个哥哥与一
个叔叔在华盛顿县格林维尔(Greenville)开设的两个杂货铺的工作,一个设在黑人居住社
区,另一个在白人社区。“1941 年,乔治回到中国接受包办婚姻,并在 1941 年带着新娘返
回,开设“民生”(MIN SANG)杂货店,他在格林维尔经营该店 70余年③。”
事实证明,中国移民遵循传统的中华优秀礼仪文化: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④
,
”那些是支撑生意的坚定信念和操作。于是,中国的食品杂货商开创
了一个又一个成功而独特的事列。中国移民们把他们的商店设在那片三角洲黑人社区,使他
们的顾客更方便。 “中国的杂货商一般都住在商店的后面,这使得他们可以早开晚关。最后,
也是更重要的是,他们与黑人棉田工人们建立了一种更加非正式和亲切的关系,并愿意为可
靠的客户提供当月第一笔贷款,这种考虑在白人杂货商中是闻所未闻的⑤。” 尽管中国与非
① Loewen, James W. 1987. The Mississippi Chinese : Between Black and White(Second Edition Subsequent Edition).
Prospect Heights, IL, USA: Waveland Press Inc.
② Wilson, Charles Reagan.2002. Chinese in Mississippi: An Ethnic People in a Biracial Socie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shistorynow.mdah.ms.gov/issue/mississippi-chinese-an-ethnic-people-in-a-biracial-society.
③ Quon, Frieda Seu. 1999. “Growing up Chinese in Greenville, Mississoppi.” In Ted Shepherd. The Chinese of
Greenville, Mississippi (1st Edition). Greenville, MS, USA: Burford Brothers Printing Company, pp.80-81.
④ 孔子弟子记录(约公元前 540-400),张燕婴 译注.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22.
⑤ Jung, John. 2016. “ ‘Chapter 6 Chinese for the South: Mississippi Delta Chinese Migration Chains,’ ” In Mohl,
Raymond A., Sant, John E. Van and Saeki, Chizuru Edited. Far East, Down South: Asians in the American South.
9
洲文化不同,但华人移民在商铺经营中信守传统的生意理念——“和气生财”。人与人之间
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其结果,他们以诚信和智慧经营他们的杂货店。
“中国移民尽管英语不熟练,却成功地经营起了小杂货店。例如,对语言能力差的一种
补救方法是展示商品,这样顾客就可以通过向供应商指认商品来指出他们可以重新订购的商
品①
。
” 那些商店非常成功,几乎每个中国家庭很快就在那里开始从事商品销售②
。黄皮肤
的华人与黑皮肤的非洲人和气交往, 对他们诚实守信,彼此也是如此。中国店主们待人客气,
他们的信誉度也得以提升。人缘好,买卖公平,成交量多,最终,杂货店销售扩大,盈利增
加。例如,在那片三角洲地区较大的南卡罗来纳州的城市格林维尔(Greenville, South
Carolina),极盛之时的人口规模为 40000 多人,华人开的杂货店多达 50 余家③
。如上所述,
位于格林维尔的中国“民生”杂货店至今仍在营业,为居民公共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因此,
老板杰罗姆·苏(Jerome Sue)很受当地居民尊重。
深入研究最早的华人移民王安开设的杂货店后, 威尔逊教授相信开商店成功的一个关键
因素是其具有双重功能:销售产品和共享文化。 “这家华人杂货店对那片三角洲地区的非裔
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地方:一个坐下来聊天、消磨时间、甚至从土地所有者那里找
工作的地方,地主也会在那里检查是否有临时工。” 因而,他给出结论:
“他们赢得了非
裔美国客户和美国白人原住民的友谊④
。
” 这个典型的案例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中
国移民的后裔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商业和贸易中克服了困难,为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
贡献,并最终融入了美国大陆,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华裔美国人。
上述表明,中国移民展现了中国数百年美德的精髓,坚持诚实守信与其他民族群体交往,
从而逐渐融入了多种族共存的美国社会。中国一名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例如,据美国《纽
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中文网2018 年3 月 15日报道,泰勒·庞(Taylor Pang)是第四
代华裔美国人,他在密西西比州克拉克斯戴尔市(Clarkesdale)的州农业部(The Stat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工作。他和父亲经营一个农场种植棉花。他说:“我是家里的第
四代农民,我想把这个传统延续下去。”另一位美裔华人拉克·荣(Lack Rong) 具有强烈的
公民意识。他热情服务社会,主动和白人交往。有三位美裔华人冲破陈旧习俗的藩篱,更加
积极融入社区,成功竞选为地方市长,其中,拉克·荣是密西西比州斯勒吉市(Sledge)的
第一位华人市长⑤
。
到目前为止,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案例的胡定一教授的民族融合教学,可能对其他
国家华人移民的国际事务有所启示。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民族融合,传统美德交
流,相互理解,人类文明才能进步和繁荣。
Tuscaloosa, AL, U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pp. 132-154.
① Jung, John. 2016. “Chapter 6 Chinese for the South: Mississippi Delta Chinese Migration Chains,”
In Far East, Down South: Asians in the American South. Edited by Mohl, Raymond A., Sant, John E.
Van and Saeki, Chizuru. Tuscaloosa, AL, U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pp. 132-154.
② Lagerstrom, Elaine. 2017. Chinese Immigration in the Mississippi Delta. Retrieved from
http://www.weightmattersathsd.com/chinese-immigration-in-the-mississippi-delta/.
③ Shepherd, Ted. 1999. The Chinese of Greenville, Mississippi (1st Edition). Greenville, MS, USA: Burford
Brothers Printing Company.
④ Wilson, Charles Reagan. 2002. Chinese in Mississippi: An Ethnic People in a Biracial Socie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shistorynow.mdah.ms.gov/issue/mississippi-chinese-an-ethnic-people-in-a-biracial-society
⑤ Kung, Andrew and Hahn, Emanuel. 2018.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Poor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Earth 152. Retrieved from https://news.ifeng.com/c/7fZguyzKorL#p=1.
10
细节决定成败
精细, 在对完美的追求中,展现了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正如中国古代著名贤者老子(约
公元前571年—公元前 471 年)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①。” 胡教授在教育方面是一丝不
苟,精细至微,正如下面他的句子分析所显示的。
注意句子的相关语气及其关联的社会情境
胡教授在日常教学中总是精心至思准备教案。由于他精细地分析教学案例,因而深刻地
揭示了其中的深层意义。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起对他的英语作业上的一次评注:“Do you still
remember our play in uncle’ home?” (中文意义:“你还记得我们在叔叔家玩的游戏吗? ”)
它被替换为:“Can you still remember our play in uncle’ home?” (中文同样的意义。) 为
了区分词组 “can you”和“do you”
,胡,在承认表面上的相似同时,指认出社会生活中存在
的语气上的细微差别。从语法上讲,“can you”是一个试探性的问题,用于征求意见或亲切的
交流,而不是生硬或严厉。因为语言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工具,它传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和感情。但语气决定了响应。一种细致的句子研究有助于揭示精微之意。胡的仔细分析
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和听话者一定有密切的社会关系。因为俩人都熟悉被称为“叔
叔”的第三者,所以俩者大概率是家庭成员或者亲属。他们可能是在叔叔家一起玩耍。大家
欢聚一堂。 胡教授亲切地笑着说: “想想这个场面, 一个来自于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年)
的经典《左传》中的情景, 亲人相聚,‘其乐也融融’②”
。 胡对这句话微妙含义的细致分析,
显示了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洞悉自然法则的教学。
细节决定成败。胡教授对文化背景的成功揭示,仅仅从一个英语短语、语气或一个简单
的疑问句中提炼而出。这种精细的教学分析效益不凡。任何精美的作品都能引导人回归自然
本源。精细的人工作品的生产无疑是先决条件。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唤醒认知初期不
可避免的意识上的模糊状态。胡教授细致入微的英语教学分析的确是精美绝伦。
20 世纪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指出一件艺术作品就
是艺术自身。他列举了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
的一双旧鞋,梵高是最伟大的后印象派画家之一。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件作品往往需要
绘制几十幅手稿。他细心地描绘了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场景的变化。他
如此沉迷于绘画,甚至被人们误解。然而,一件精致的艺术作品总是远远比黄金珍贵。 例如,
1987 年 3 月,梵高的画作《向日葵》 (The Sunflowers)在他身后于国际市场上拍卖出 2250
万英镑的天价。梵高一生留下了 8 幅以鞋子为主题的作品。欧仁•亨利•保罗·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1903)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版画家和雕刻家,有一次看到梵高又
在画一双鞋,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梵高回答,当我在煤矿工人中间教书时我穿的就是这
双鞋,从那以后这双鞋就一直陪伴左右。他进一步补充,一双沾满泥土的鞋子也能像玫瑰花
一样美丽动人。毫无疑问,一双旧鞋告诉了人们它过去的岁月。如此,从每一个细节中,真
谛就会逐渐显现。
海德格尔用一双鞋的绘画为例证予以哲学性的阐述。 这幅画呈现给我们的不是普通的东
西,而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表征。海德格尔深入分析画品如下③:
① (春秋时期)老子 著,安伦 译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② (春秋末期)左丘明 著,郭丹 译注.左传·隐公元年[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③ Heidegger, Martin. 1977. “The Age of the World Picture.” In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by Lovitt, William. New York city, NY, US: Harper & Row Publishing, pp. 129–34.
11
从那双破旧的鞋子的黑洞洞的开口里,工人们的目光凝视着前方。在粗糙的、坚实的、
沉重的鞋子中,积聚着一种缓慢跋涉的坚韧,那是在被寒风扫过的田野上伸展的、永远均匀
的犁沟中的行走。皮革的潮湿和肥沃体现在土壤上。夜幕降临,田野里的寂寞在鞋底下滑行。
鞋随着大地无声的呼唤而振动。
——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描述是对艺术表象的否定,这是为了将我们的思维从狭隘的以存在物作为消
费对象的技术方式中解放出来。无论艺术家或者普通人,如果想再次展现职业方面的迷人魅
力,这是必要的。如果这双鞋表现了主人的日常劳动和涉及个人辛勤劳动的各种因素,那么
这双鞋就表明,这幅画处理的是多个细节的本质,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存在。胡教授精妙的讲
授也是异曲同工的艺术作品。他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强烈的感染力,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
本质。
这个语句的情感作用
胡教授非常重视这句话隐含的情感意义。 两个语句间的细微差别表示出人类不同的内心
感受。如果一个恰当的单词表达了说话者最深情的关切,听话者将从中得到温暖的关爱。反
之,如果他们的说话彼此生硬和苛刻,在家人、亲戚和同事共同回忆往事之时,他们会受到
严重的伤害。因为温和的语言温暖人心,使友谊长存,我们的社会将因此变得更加和谐和繁
荣。自然,一个简单的疑问句引出如此深刻的哲理,乃是胡教授在教学中引用社会文化的出
色表现。
不同的英语句子语气传达了不同的情感,正如胡教授所指出的,这是高水准的人类心
理活动,可对一个人形成重大影响。正如“詹姆斯-兰格情感理论”(James-Langer Theory of
Emotion) 所提到的,情绪是一种实体、物质和力量,能够吸引一个人,并涌入他/她的身体
和心灵,如“快乐极了”或者“伤透了心”等。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 19 世纪晚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
美国第一个开设心理学课程的教育家。他于 1904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
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卡尔·格奥尔格·兰格(Carl Georg Lange,1834-1900)是丹麦的一名医
生和心理学家。詹姆斯于1884 年和兰格于1884 先后独立创建了“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①
。根据这一理论,目睹外部刺激会导致生理反应。个人的
情绪反应取决于你如何演绎这些生理反应。詹姆斯发现,身体的变化直接随着令人兴奋的事
实的感知而出现。依次地,我们感受到的确切变化就是情绪②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
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因而研究人员投入如此多的精力来理解我们情绪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类研究对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应用或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正如中国古代元朝(1271-1368)
著名戏剧《西厢记》所演示的那样,语言和情感效用是刻骨铭心:“别人行甜言蜜语三冬暖,
Republished: In Tauber, Alfred I. Edited. 2016. “Science and the Quest for Reality,
” Main Trends of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England, UK: Palgrave Macmillan, pp.70—88.
① James, W. 1890. “Chap. XXV The Emotions,” in his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In Dunlap, K. edited. 1992. The
Emotions. Baltimore, MD, USA: Williams & Wilkins; Lange, C. Georg .1885. “The Emotions.” In K. Dunlap edited.
1992. The Emotions. Translated by Haupt, I. A. pp. 33-90. Baltimore, MD, USA: Williams & Wilkins.
② James W. (1884). What is An Emotion? Mind 9(34):188-205.
12
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①
。
”因此,在精神上和身体上,言语可能会引起温暖或痛苦。现实中
追求是令人兴奋和快乐的修辞。 如同心理学家兰格所说:“我们知道,我们的整个生存方式,
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是在几代人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愉快的情绪,减轻或
完全消除痛苦②。” 胡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他的英语教学时独特具体地诠释了詹姆斯
-兰格情感理论。
那次师生谈话围绕两句普通的英语句子展开。 胡教授从英语句子语气情感的细微差别分
析开始,一直到关联的亲属关系连接的社会情景结束。胡的教诲甚至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也有启迪作用。 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教育和地理学教授莱夫· 珍 (Jean Lave)
和该校尔湾分校人工智能博士艾蒂安·温格(Etienne Wenger)提出了“情境学习” (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知识的情境性、关系性和有效学习的社会性、
参与性是“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环境、个性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决定的,因为这些因
素在塑造学习环境时相互影响。他们认为学习应该被视为一种情境活动。进一步,其核心特
征应定义为一种“自然整合和体验过程”③
。
总之,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和国际理念诸如情境学习理论融合一体效果极佳。胡
教授在教学中融入多方面、体验性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抽象概念与实际社会活动之间建立一
种有深刻意义的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崇高的思想、民族文化和科学知识得到了良好的接收。
结论
从一个词到一个世界,胡教授的创新教学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种
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公元前 723-645
年)表述了一个著名的人才培养名言: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④。” 因
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教学。第一,推进教育改革。 创新催生一个国家的自力更生。
创新老一辈的方法承担责任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第二, 开拓文化交流。
世界古典作品繁花似锦,而不同的社会文化需要进一步交流,才能共享人类文明昌盛。最后,
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引导者,一个教师应该致力于建立道德诚信和创新的启蒙。
参考文献:
Anderson, D. G. (2017). Mississippian Beginnings: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Migration,
Monumentality, and Religion in the Prehistoric Eastern United States. In G.D.Wilson (Ed.),
Mississippian Beginnings (pp. 293-321). Gainesville, FL, USA: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
按照中文翻译的通常做法,英文论文的参考文献列在每页底部。英文参考文献是原文,
没有翻译。不再赘述。
① (元朝)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② Lange, C. Georg.1885. The Mechanism of the Emotions. In Rand, Benjamin edited. The Classical Psychologists.
Boston, MA, USA: Houghton Mifflin. pp. 672—684. Reprinted 1912.
③ Lave, Jean and Wenger, Etienn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1st
Edition). Cambridge, Englan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④ (春秋)管仲著,学谦释.管子·权修[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23.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